close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推薦??前陣子,陪了我們好久的圖書店歇業了,之後就好少到那邊晃啦,最近羅賓一直問我圖書【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那裡買會比較便宜!上網幫他查了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推薦,開箱文,價格,報價,比較,瘦身減重,保健養生,醫藥疾病,語言學習,英語學習,日語學習,韓語學習,其它語言,字辭典,專業考用,推薦那裡買便宜!經過多方比較後,發現【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曾在富邦momo購物網圖書產品類造成搶購熱潮,價格也很實在,重點是買的安心。【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到貨的速度還滿快的,一拿到之後為之驚艷,CP值超高!。商品網址如下:








商品網址:【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

商品訊息簡述: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
開本:正25開
裝訂:平裝
類別:社會科學類
國圖分類號:544.8
頁數:328頁
重量:470公克
ISBN:9789573270508
EAN:9789573270508

《越老越快樂:佐賀超級阿嬤X搞笑歐吉桑 幸福老年的人生智慧》
開本:正25開
裝訂:平裝
類別:哲學類
國圖分類號:173.5
頁數:192頁
重量:260公克
ISBN:9789573267683
EAN:9789573267683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早就是暢銷的明星商品,還沒有用過的這邊介紹一下,【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吸引我的最大因素,除了好用之外,我覺得它的CP值高到破錶了呀!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更多詳細的資訊這邊請: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1791212


  • 從他們的故事,超越老化的限制,
  • 解答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佐賀
  • 阿嬤說「50歲以後的人生像是禮
  • 。」要放大幸福的感受,老後生活
  • 笑著過




商品訊息描述: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

內容簡介



讓你超越老化的限制--從他們的故事看到我們的未來



【讓我們一起關懷老人】



本書部分版稅將捐贈予「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讓我們一起走進戲院】



有一天,當你八十歲,還有多少做夢的勇氣?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10月12日上映



(憑書腰摺口,即可享有早場優惠券)



英文版上市以來,廣受媒體好評與報導──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耶魯校友雜誌》、《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



美國大型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盛讚本書「是本月必讀的書」。





【智慧推薦】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孫越|終身義工



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薇薇夫人|作家



華天灝|《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電影導演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作品有《被遺忘的時光》)



王浩威|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潘懷宗|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



劉士銘|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 高齡醫學中心 主任



張雅芳|東森財經台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



隋安德|東森財經台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排序依照來稿先後)



【內容簡介】



每一個老人都曾經年輕過。面對「老」,我們有太多恐懼。



當我們親眼目睹老化可能帶來的失去,我們該如何好好過日子?



我們想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安享晚年?



即使日漸老去,也希望老得快樂,老得健康,老得沒有負擔。





本書作者馬克?艾格洛寧在被稱為「上帝候客室」的安養院,擔任老年精神專科醫生十餘年,



他曾接觸過許多老年人,陪伴著他們度過許多生命的兩難時刻,



對於我們遍尋不著的答案,他有許多經驗分享,



在他的筆下,完整呈現老年生活的「生命意義」,



不只是智性的增長,還包括情感上的和諧、正義感與目的感,



甚至包括與更大的「整體」連結,例如自然、靈性與愛。





這是一本當我們陪伴家人老去,甚至自己日漸老化時,手邊必備的經典好書,



值得我們在生命中每一個階段都拿出來閱讀、深思。









作、譯者介紹



作者

馬克?艾格洛寧(Marc E. Agronin)



馬克?艾格洛寧醫生畢業於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醫學院,他是資深的成年和老年精神專科醫生,自1999 年起即在佛羅里達州最大的老人安養中心「邁阿密猶太健康系統診所」 (Miami Jewish Health Systems, MJHS)擔任「心理健康和臨床研究中心」(Mental Health and Clinical Research)的醫學主任。馬克?艾格洛寧已出版多本心理健康書籍,他所發表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和其他期刊。



2008年,馬克?艾格洛寧醫生榮獲「美國老年精神專科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唯一提名為「年度最佳臨床醫生」(Clinician of the Year),讚許他致力於為年長者提供有品質的心理健康照顧,以及他在老年精神科領域的卓越貢獻。馬克?艾格洛寧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Cooper市。





譯者

陳秋萍



台灣人。政治大學畢業,主修中文,輔修英文。曾任職雜誌社、出版社撰述和編輯多年,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日日悠遊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或譯或寫或編,樂在其中。譯作頗豐,作品有:《走出時間之外》、《搶救頭號病人》、《少年海鳥之歌》、《Sam,男孩和他的臉》、《蓮葉清單:簡單生活七步驟》(以上為遠流出版)、《老娘幹嘛這麼累》、《房間裡的大象》等等。







目錄



推薦序正向面對老化簡靜惠



推薦序老年這條路要怎麼走劉秀枝



致讀者



自序平衡的老化觀點



第一部 老化是什麼?



老化,我躲不過,但死亡,就免了吧!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結束那瞬間〉(Endpoint)



天堂不能等



我一定會老



等好久才死?



第二部 巡訪老年



聽著:你離去的聲響有其長度。



──蓋瑞?米蘭達(Gary Miranda),《離去》(Going)



以撒、艾瑞克與伊薩克



安娜貝、巴托比與被老化當掉的醫師



紅髮約瑟



醃過的舊腦袋



蝨子為患



奇怪但真實的道森?達文西病例





第三部 記憶



我的記憶消失了,有如一袋袋穀物



在一名粗心農人的貨車上。我開始忘記一切。



──約瑟夫?史基貝爾(Joseph Skibell),《月亮上的祝福》(A Blessing on The Moon)



如果我忘了你



勉強算是學者



團結就是力量



老兵



虛假與固化的記憶





第四部 智慧



年老的當說話,壽高的當以智慧指教人。



──〈約伯記〉第32 章第7 節



長老



失親



只是言語



騙子,騙子



四的法則





第五部 百萬光芒



看見,四月裡,玉簪花綻開有如詠嘆調,



以及鬱金香,白杯上刻著火舌的烙印,



灼灼凝視,生長幾近到我的腰部,



強檔特價還有橡樹萌發新葉以為祝禱,



我哀悼一去不回者:電影院──



捲盤轉動現出吸血鬼的蝙蝠、末班車、



卓別林的手杖彎弧;隱匿的入口──



被拆除改成速食店;你手長腳長的步伐;



我披巾似的髮;我母親的平台鋼琴。



我的母親。



如何使之更新,



如何從中獲益?問大海



在日出時,百萬光芒如何能夠飛躍



死者遺骸。



──葛芮絲?舒爾曼(Grace Schulman),



〈慶祝〉(Celebration)



最後一幕



修補好了



火的教訓



女裁縫師









後記在人生的最後一幕



致謝



延伸閱讀



附註



出處







序文、前言

自序



【自序】平衡的老化觀點



真正的失敗不是老年,



失敗的是我們自己沒有創造力和意願,



去想像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有它自己的方向和意義。





幾乎對每個醫師來說,在醫學院第一次碰到的老人,都是屍體。第一天上大體解剖課,我發現了這個事實,當時助教帶我們去解剖室,介紹我們認識一排排人體屍首,因為接下來六個月,他們將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同伴。那天早上,大家都有點不安。我們在房間裡慢慢移動,尋找心目中最完美的人體,此時我很樂意接收同學們緊張的目光和笑容。「找個瘦的女人,」我的解剖搭檔史提夫和吉米悄悄跟我說,因為想起一位學長明智的忠告,他是希望我們的解剖經驗可以輕鬆好過一點。「誰看得出來啊?」我回嘴,瞪著房間裡十多張黑色石檯,上頭擺著包裹在白色厚紗布裡、用半透明塑膠布蓋著的人形。我勸我的搭檔說,這就像在滿屋子的木乃伊當中,尋找法老王圖坦卡門一樣,所以,我們很快放棄原來的計畫,選定一張靠窗的解剖檯。即使在這房間只待了短短幾分鐘,但是那用來保存屍體的福馬林氣味,就已經薰得我們受不了,所以我希望一扇敞開的窗戶起碼可以讓人暫時喘口氣。



讓心靈充滿大體解剖的榮光



「請幫你們的同學,把屍體上的塑膠布移開,」教授喊道:「然後拆掉紗布,讓整個身體露出來。」我全身起了一陣寒顫,畏縮起來。整個身體?「對,整個身體,」助教接著說,好像她正在讀我的心思似的,「然後把它抬起來,翻個身--看個仔細。」這個技術的用意肯定不是為了教學,而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靈充滿大體解剖的榮光,在一次徹底的福馬林洗禮中,一掃所有的疑惑與焦慮。進入解剖室已經夠令人不安了,但起碼當時屍體還包得好好的。以前我真的從來沒見過屍體,也希望這個經驗來臨的時刻能拖延多久就拖延多久。但是不出幾分鐘,身邊已圍繞著一組組汗水直流的醫學生,堆起一條條又臭又油的紗布,奮力抬起硬梆梆且浸透福馬林、非常沉重的身體。我記得有個特別超現實的時刻,看著四個同學咧著嘴笑,是那種最奇怪的笑,從檯子上把屍體舉起來,一邊嘀咕它的重量,一邊拚命想要握住滑溜溜、皮革似的皮膚。最讓我嚇破膽的,是我們的屍體露臉那一刻。雖是徒勞,但我本來希望跳過這個步驟,所以注意聽第二個解剖課助教講的話,看他昂首闊步巡視解剖室,提醒同學紗布不要拆太多,以免屍體乾掉。他粗聲粗氣跟第一個助教吵了起來,說她的震撼教育實在沒必要,最後索性用吼的,「如果他們不敢看屍體,就不應該來學醫!」我的搭檔比較服從最初的指令,立刻拿掉頭上的塑膠袋,開始拆紗布。我站在後頭,想像自己會看到考古學家在法老王木乃伊臉上看到的東西--黑炭般的面容,有著骨瘦如柴的臉、久置而焦乾的皮膚,猶如破裂的磁器。那些古代貴族的臉看起來比較像骨骸,不像人,而且可能會透露最後一絲情感的表情機制構造全都沒了。



最後一條紗布一拉開,我低頭看著我們那具屍體的臉,就被她沉默、靜止的表情催眠了,上臉頰的肌肉和眼瞼略微緊縮,彷彿在死亡那一刻,有人對著她的臉吹氣似的。那張臉看起來毫無生氣,像永久刻在黏土或石頭上的圖騰,迥異於活人有血色、會呼吸的臉。然而,我意識到這曾經是一個人,和解剖室的其他人一樣,曾經行走於世間,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愛、跑、吃,或許也生養小孩。雖然解剖課使用的人體,醫學院絕對不跟學生透露身分和任何個人資料,但是我們那具大體一露臉,臉上無數的皺紋和黏在頭上的幾綹銀髮,卻洩漏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她死的時候,已經相當老。我們後來得知,她因心臟病發作而死,得年九十八歲。



泯滅人性的成年禮



在我們又把大體的頭和四...more

肢包起來之後,便認真開始身軀的解剖,第一步是課程手冊上簡短的一段教學說明:「觸診大體的骨骼標記點:鎖骨、胸骨切跡、胸骨角、胸骨??沿著中線從胸骨切跡切開皮膚,切到恥骨聯合上方三公分處,繞過肚臍眼??然後切開淺筋膜。」這些說明聽起來簡單明瞭,卻低估了這個任務的規模。我們不光是「切開」淺筋膜(包覆和支撐肌肉的彈性結締組織)而已,我們是切、割、剝、拉、熔全用上,噴得器械、手、檯子和屍體全部都是,而且全程我們還裹著兩三層手套和一件厚罩衫。

如果我們極度小心謹慎又手指靈活,接下來幾個月的解剖就會進行得很順利,真的教會我們這些新進醫師一些人體解剖學--即使活人不管顏色、形狀和質感,都和屍體完全不一樣。但是對一般的學生來說,花在切剁、扯碎屍體遺骸的那些時間,彷彿下了某種咒語般,把原本會被認為不恰當、甚至惡劣至極的行為,變得無關痛癢、平淡無奇。比方說,我們的解剖室有一具大體,在上課期間,全程戴著一副格魯喬.馬克斯(Groucho Marx)的招牌眼鏡。另一具大體有天早上被人用帽子、氣球打扮一番,還掛著一塊寫著「生日快樂」的牌子,幫一個學生慶生。不只這樣,還有更糟的例子。

但是從大體解剖課一開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躺在我面前這位九十八歲的「她」,一再被人用「它」來指稱,只是解剖過程中可以操縱、切開、敲開、探究的一個物品而已。就是這時候,大體解剖開始改變,從醫學院課程中一個尊重人的教育,變成一種泯滅人性的成年禮。以這種方式開始的醫學訓練,被卓越的心臟科醫師和諾貝爾獎得主伯尼.羅恩(Bernard Lown)稱之為「極大的錯誤」。他還嘲諷說,在學生看到「泡過甲醛的噁心人體被人當作無生命的物品解剖,卻忘了它曾經也是個人」之後,接下來就是「人類價值的變質」。

有天晚上,羅恩的觀點強烈衝擊了我,當時我被指派帶「骨頭箱」回家,那是一個裝著鉸鏈、槭木做的小棺材,裡頭裝著某個可憐傢伙鈣化、解散的骨骸。骨頭箱本來是給學生一個教育機會,得以和人類的骨骼更親近交流:利用這段時間研究每個骨頭的錯綜複雜之處,尋找韌帶和肌腱賴以附著的隱藏溝槽,觸診骨幹和關節的角度與輪廓。當然,持有骨頭箱的人,也是其他學生大肆戲弄的對象,警告他說,半夜時分,箱子可能會發出敲打、碰撞的聲音。課上到那時候,我以為我已經習慣這種嘲笑和想像了,但是,箱子卻不安穩地蹲在我的床底下,我凝視那些骨頭,很想知道他們曾經支撐過誰的形體。「哎呀,可憐的尤力克!」我想像哈姆雷特手捧著他弄臣的頭顱,發出幽靈般的喊聲:「我認識他??這兒,曾掛著我吻過不知多少遍的嘴唇。」莎士比亞很瞭解從存在到骨骸的轉變:

跋扈的凱撒啊,死後化為泥,

或可堵住洞口,風無從灌入:

喔,那坏土,舉世敬畏之,

竟然可補牆,驅走冬日狂風。

所以,這些安息在我床鋪彈簧之下的枯骨,永遠都是不知何許人的風乾遺跡。不會有先知以西結(Ezekiel)對上帝吶喊的預言,使它們再次連結起來,疊上肌肉、肌腱和皮肉,讓它們再度行走於人世間,繼續做此人曾經做過或神聖或邪惡的事。

幾個月的大體解剖下來,躺在我們石檯上的那位老婦人慢慢解體,一點一滴被拆開來,直到課程結束時的最後一擊:「進行正中矢狀切,完全剖開整個頭頸部。從顎部和顱骨切開鼻中隔,讓鼻中隔完整留在剖開的頭部一側。」

從大體解剖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很怕進解剖室,所以和很多看偵探小說的人一樣,早就先讀過課程手冊的最後一頁。當時手冊上的指示把我嚇得半死,可是時間一到,我卻發現自己一點都不怕,像機器人似的,鋸開頭顱和頸部,把頭剖開成兩半。腦和頭蓋骨已經移除,臉部大部分也都切掉了,剩下的看起來幾乎不像人。這門課的最後一堂草草結束,我們飛也似地跑出解剖室,因為終於擺脫掉福馬林的臭味而鬆了一口氣。但是,有關老化的意義和最後結果的一堂課,卻在我們這些醫生敏感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老化等於死亡

那堂課是剛上醫學院的最初幾個月學到的,後來的每一次經驗幾乎也都會強化它,一清二楚、確定無疑:老化等於死亡。接下來幾年的每一門課程,從病理學到生理學,然後到病房的臨床工作,全部都以人體運作如何出錯為焦點。站在一名年輕醫師的角度,老化過程只帶來腐朽、衰退和疾病,終至身體停擺。多年來我在內科、神經科、精神科實習與擔任住院醫師期間,這種令人沮喪的老化觀點再度被強化,而且後來又畫上一個新的等號:老化等於失智(剝奪人的記憶力與其他智力的腦部疾病)。

第二個老化等號有一個常見的名稱,帶有貶意,我聽過有人用它來形容失智老人:「膏沫」(gomer)。我不確定gomer 的字源,但山繆爾.薛姆(Samuel Shem)著名的小說《上帝之屋》(The House of God)讓它變成流行用語。從一九七八年出版之後,每一個灰心氣餒、工作過量、憤世嫉俗的準醫師,通常都讀過這本講實習醫師訓練的書。薛姆筆下的角色「胖子」,是一個睿智但粗魯的資深住院醫師,也是新手實習醫生的精神導師,第一天他就介紹他們認識「膏沫」的世界:

「gomer 是縮寫:Get Out of My Emergency Room(滾出我的急診室)--當凌晨三點有一個人從安養院被送來時,你想說的就是這個字??可是膏沫不只是老人,」胖子說,「膏沫是已經稱不上是人的人,他們想死,可是我們不讓他們死。我們對膏沫很殘忍,因為我們要救他們,而他們對我們也很殘忍,因為我們想要救他們,他們卻張牙舞爪在那邊反抗。他們傷害我們,我們也傷害他們。」

在受訓期間, 我發現這些所謂的「膏沫」(又簡稱「gomes」)是每間醫療機構普遍都有的人物。他們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的人,永久喪失判斷力,也無法有效溝通、照顧別人、控制自己的行為。在精神科病房,我的同事又幫其中一種「膏沫」取了綽號,叫作「尖叫鬼與扒糞鬼」(shriekers and smearers),靈感來自他們有時候會發出令人血液凍結的尖叫聲,或抓起糞便又丟又抹,這些行為看起來令人噁心,完全脫離人類理智行為的軌道。至於在安養院照料他們的主治醫師和老年病學家,大家通常稱之為「膏沫大夫」(gomes-docs),不是認定他們無能,就是以為他們太多愁善感,應付不了更傑出或更有挑戰性的醫學專科,而不把他們當一回事。

這種老化等於死亡及老化等於失智的認定,代表一種普遍的社會觀點,侮辱老人也詆毀照顧他們的人。最早用「ageism」(年齡歧視)這個字的是知名老年病學家羅伯.巴特勒(Robert Butler),而這些等號正是年齡歧視的核心前提,依據的是我們全都看到而無可否認的老化事實--而這些事實也確實具有界定的作用。我們的身體變化不可逆轉,而且似乎不是愈來愈好。我們看到自己摯愛的人因疾病、虛弱和失去而受苦。皮膚蒼白又下垂,頭髮易斷又黯淡,聲音顫抖又微弱,肌肉萎縮。而且曾經在商場做過生意、在戰場當過兵或生養過愛兒的性格,隨著時間逐漸消退。父母老了,接著就死了。

對於目前大多數人一生最後過的「體弱多病的可怕歲月」,生物老年病學家歐布瑞.德.葛雷(Aubrey de Grey)與一小撮研究者的回應是,堅稱科學應該能夠找到治癒老化的方法。在這個理論模型中,「老」是一種保證有救的疾病。對一些既沒耐性又沒有葛雷那種科學敏銳度,只想要一部分青春之泉的創業人士來說,老化也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抗老產業因此興起,產品和診所紛紛出現,總值數十億美元。不管是昂貴的除皺霜、一套高級的荷爾蒙注射劑或拉皮,願意花大錢做這種治療的人愈來愈多。很多我的同業對於逆轉老化效應都不樂觀,反而把焦點放在提倡身體運動、健康飲食與腦力活動三合一的方法上,以便盡可能維持智力和體力。

將老化和死亡的無可避免想成這樣,我們通常會非常驚恐--〈詩篇〉第71 章第9 節描寫得很好:「我年老的時候,求你不要丟棄我。我力氣衰弱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與老年人面對面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暫時望一眼永恆的深淵,也因此出現許多無法回答的生死問題。對年輕的醫師來說,這種恐懼的解藥是屍體和「膏沫」--去人性化的身體,所以醫生很容易不帶多少感情,愛怎麼戳、怎麼切、怎麼敲開都可以。一旦被貶低為物品,我們以為,老人似乎就沒有那麼糟,因為他們不是我們。至於社會上的其他人,則有很多方式不把老人當人看,隱瞞他們認為老年帶來「累贅與悲慘」的看法;老年病學家拉斯.托斯坦(Lars Tornstam)在這種觀點上貼了一個適切的標籤--以年齡為中心。

-*-

上完大體解剖課之後,有好幾個月,我繼續深思與死人一起工作的經驗。回想起課堂上一個特別生動的記憶,那時為了解剖而必須讓屍體直挺挺坐在石檯上,雖然這是稍微像人的一種姿勢,但在屍體上,與這具人體及其人格面具有關的一切似乎已全數剝落。我還存有的任何小小幻想或恐懼,不管是身體會回春或變成僵屍,到課堂上的那一刻,全都徹底消失,我跟自己說:「永不回頭。」此時我才瞭解「塵歸塵」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個瞭解並未帶來滿足。我尤其擔心,自己怎麼愈來愈不在意屍體隨時可能悄悄變回又老又虛弱的病人。這兩件事,有時候,似乎合而為一。我自問:「一個醫生--就此而言應該說,任何一個人--如何正面看待老化,但同時又得親眼目睹老化帶來的失去、痛苦和潦倒?」

真正的失敗不是老年

從那時候我就學到,這些把老化和衰老畫上等號的悲慘看法,以及因此產生的僵化防衛態度,只是故事的其中一面。另一面太常被人忽視,因為我們很怕變老。我第一次了悟到這一點,是在上完大體解剖課,開始在醫學院同一條街上的一間安養院當義工的時候。我被派去探望一位百歲高齡的老婦人艾絲特,我必須承認,她看起來像極了我花了半年時間解剖的屍體! 意識到這點,並不覺得毛骨悚然,而是很安慰。和艾絲特這個人相處起來實在太愉快了,她頭腦清楚、反應又快,經常面帶微笑,而且盡情享受我們共處的時光。有一天,她仔細描述她三個孩子的出生給我聽,然後繼續講他們出生到現在幾十年的生命故事。前一刻,我才聽她講年紀還小的寶貝孩子,下一刻就見到他們本人--當時都已經七十多歲了! 很多時刻,我閉上眼睛,只是聽著艾絲特講話,完全忘記我們之間相差了八十歲。我開始從不同的脈絡來看「老」這件事:有人雖然每天活在年老體弱之中且離死期不遠,但是我們年輕時代覺得很珍貴的經驗,他大部分也都能夠樂在其中。可惜,我們常常沒有看到,老年人的生命中也有這些正面的元素,因為我們的焦點太過於集中在老化的身體或心智衰退上。身體一定會到達它的極限,死亡也不是我們能夠預期或控制的。但是在這裡,真正的失敗不是老年,失敗的是我們自己沒有創造力和意願,去想像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有它自己的方向和意義。

我在醫學院的第二年春天,艾絲特在中風之後幾個星期就過世了。在我們最後一次去探望的時候,儘管腦部的小血塊使她無法言語,她仍然費力想要講話,想要跟我互動。就像我對多年來和我愈來愈親近的很多老病人一樣,我把她可能會死這件事拋在腦後,想像她其實和我同年齡,只是樣子有點不同而已。事實上,我經常利用這種頭腦體操,來面對自己家人的老化和死亡。我的祖父母過世不久,我就把哀傷壓縮成一個奇特的幻想:他們往生之後搬到邁阿密,一起體驗著永恆的幸福,享有無數的豔陽海灘與早鳥優惠活動。我想像,佛羅里達其實是某種形式的香格里拉,如果我們看得夠仔細,就會發現我們往生的老人家全都在那裡快樂地四處漫步。

在命運的安排下,我目前生活和工作就在邁阿密,是專看老年人的醫師--當年我念醫學院時備受嘲笑的職業。在這個地方,我經常碰到幾群特別的老人,包括年歲已高的猶太大屠殺生還者和古巴流亡人士,他們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對我的臨床工作影響卻很大,而且對我的寫作也深具啟發作用。明確來講,我是美國最大安養中心之一「邁阿密猶太健康系統診所」(Miami Jewish Health Systems,譯註:佛羅里達州最大的老人安養中心)的精神科醫師。雖然大家有時候會稱我工作的地方為「上帝的候客室」,但是他們沒有看到一幅更大的畫面。沒錯,我的病人平均年齡將近一百歲,來看我的八旬老人,按照我的標準,簡直是青少年,至於七旬老人--根本是嬰兒! 還有,沒錯,我的工作是照料所有因老化而有的病痛。但是,就像我最早是在艾絲特,後來又從數不盡的其他人身上學到的,真正的老化標準並不是單方面;老化的問題一定要依據它應許的狀況來權衡輕重。在我身為老年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中,我學到老化等於生命力、智慧、創造力、靈性,最後還有,希望。隨著高齡人口愈來愈多,這些不可或缺的力量也逐日成長。

-*-

在這本書,我的使命是提出比較平衡的老化觀點。我的用意不是像某些書那樣,承諾治癒老化的方法。我也沒有興趣像其他一些書那樣,把營養補充品、飲食方法或生活方式,當作青春之泉來推銷。我的興趣只在於,透過我病人的生命,誠實探討老年的經驗。我一開始先在第一部,就目前科學上的瞭解、以及心理學上的想像和經驗,定義老化過程。第二部算是醫學上的一趟巡房,我描述幾個最難忘的病人老化的過程。這些案例的生命故事雖然不盡相同,卻清楚說明老化之所以是這麼大的挑戰,而且也讓我們愈來愈接近生命的終點,是因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有哪些不可避免的改變。每個故事,也以它自己的方式,展現出很多老化的可能性,不但改變身體和腦部的老化方式,也改變我們對老化本身的體驗。

第三部探討記憶在老年的角色變遷,敘述一些令人驚訝的故事,可以看到面對記憶喪失,生命是如何不屈不撓、甚至更加茁壯。第四部看的是智慧的意義與發展,以及我們的老人家--還有這些老人的照顧者--如何運用它。在這兩部,我特別在幾位智者身上著墨,因為他們證明所有關於老化的正確見解真實不虛。在第五部,我把老化的討論延伸到生命的邊境,探索某些從老人身上學到的教訓,如何當作我們每個人的燈塔,指引我們前往同樣的海域。這些教訓應許的不是老化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就算我們繼續變老。

他序



智慧推薦(排序依照來稿先後)





這本書中的理論與實例,可以幫助我們,提醒我們走向成功,安渡華麗老年。



──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艾格洛寧醫師把十四年來照護老年人的臨床經驗、老年醫學知識和所悟出人生哲理融會貫通,並以不同病人的生命故事來貫穿全書,讓讀者跟著作者,由老化的觀點、巡訪老年、記憶褪色、智慧圓融,最後走到生命的邊境......讓曾經從事老年神經醫學工作的我深有同感,因而很樂意推薦這本好書。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作者面對許多老年真實生命的困頓時,不急不徐地訴說著他不放棄任何生命的可能性時,是相當令人敬佩的,因為這真的很難!除了不斷精進的醫術外,更需要無以撼動的耐心與毅力!



如此長期與老人相處的作者∕專家,卻不以老人醫學專家自居,而不斷地探索個別性的老化及其生命歷程,如為陷入精神妄想的滿腦子蝨子的老兵,找出因五十年前戰役鋼盔中的蝨子恐懼的根本病因。作者不以醫學病名定義老人,而以戰爭遺物來詮釋老兵的生命。如此不以自我專業來凌駕無法為自己發聲的老人,而是凡事以人為本的思為與作為,是目前被稱之「老人專家」的先進們不能遺忘的重要功課。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很多人怕老勝過於怕死,因為死絕對無人能逃脫。而老,天花亂墜的抗老方法充斥人間,於是人們幻想人可以「脫老」。但本書作者卻老老實實告訴讀者,老化就是不能改變的,正常生命的走向就是老──死。但在死亡之前,老化絕不等於死亡。老化的人生依然有愛,有恨,有希望,有創造力,而且更成熟更有智慧。書中真實的故事讀了會噴淚而笑,老可以很精采,不是退化腐朽。這本書鼓舞並感動了我。



──薇薇夫人|作家



不老騎士的團長跟我說:「追求夢想的時候,你會忘記自己幾歲。」我想生命要活得精彩是關乎姿態而不是年齡。我想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昂然面對,展現生命的光彩跟力量。



──華天灝|《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電影導演



感人!讓我們看到自己、凝視自己,解答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



──隋安德|東森財經台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



努力活著,就能尋著生命的解藥──希望。



──張雅芳|東森財經台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







除了科學之外,作者看到了其他東西:人本身。......作者將老化視為生命的本質,具有其意義及智慧。......書中充滿了故事:關於病患、老師、家人、甚至是作者本身的故事。



──《經濟學人》



極具文化修養,豐盛而有同理心,馬克?艾格洛寧對老化的觀點力抗現今一窩蜂的回春或保持年輕的書籍。相反的,馬克?艾格洛寧認為大家應該對老化有正確認知:視為一種無法避免、會使身體機能衰退、但卻非常有價值的狀態。用這樣的認知來接受、理解甚至是感謝老化。



──《出版人週刊》



這本書富含對於老化的智慧。



──《耶魯校友雜誌》



一如葛文德(Atul Gawande,《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作者)與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這本書的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探討現代老化的意義。



──《華盛頓郵報》



關於老化如何等同於「生命力」、「智慧」、「創造力」、「靈性」與「希望」,這本書是一個成功的辯證。



──《科克斯書評》



極美妙的著作......馬克?艾格洛寧每天的工作,是醫學的藝術,而他的文筆對讀者來說是一份禮物。



──許爾文?努蘭...more



《越老越快樂:佐賀超級阿嬤X搞笑歐吉桑 幸福老年的人生智慧》

內容簡介

島田式的「搞笑」照護



●笑是最好的特效藥:仔細地看、好好地聽、暢快地說,然後,盡情地笑。這是健康的根本,病人的精神也會變好。



●跟病人聊天會產生奇蹟:比如親戚生了小孩、養的狗怎麼啦,以及在醫院裡不容易知道的新聞,開開心心地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製造一點未來的希望,會變成一種鼓勵,而高興地期待。



●對照護者說「了不起!」比說「真辛苦!」更有意義。



●負責照護也有好處:行程清楚確定的人比甚麼都沒計畫的人,肯定過得活潑有勁。





洋七流的幸福熟齡祕訣



●「笑」是最不花錢、最簡單、也最容易得到的幸福。



●只想今天要做的事、打算明天要做的事、計畫後天要做的事──這不是對未來感到悲觀,而是感謝現在正活著的人生。



●學學佐賀阿嬤的健康法:工作,是最好的健康管理。



●吹牛不會變癡呆,多動動腦筋,快樂地防止老化上身。



●藝人看起來年輕的原因--接觸人就要花腦筋,有觀眾就會注意外表。



●老年人的好,必須讓孩子們知道。



●年紀增加,其實很不錯: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再不需要學歷和頭銜、可以放手去做未曾體驗的事情、順理成章的利用「老」這個搞笑的寶庫。





以《佐賀的超級阿嬤》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島田洋七,十年前搬回佐賀,就近照顧中風癱瘓的岳母。對於減輕長輩的身體病痛雖然使不上力,但他還是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逗別人笑」,常常到醫院陪岳母說話、鼓勵承擔照顧重擔的太太。他發現照顧生病的長者雖是辛苦的責任,卻也可以是凝聚家人力量、找回家庭價值、豐富生活的機會。



現代人有幸可以享受從少老、中老、老老到超老的歲月,即使體力、美貌隨著年齡而流逝,但是只要學會放大小小幸福的感受,心靈的滿足度就可以不斷增加。



「如果能讓照護父母的人、即將迎接老年的人,以及年老的人看過本書之後,稍微感到寬心......」除了健康養生的議題,中壯年族群和一般大眾並未準備好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態度;島田以簡單感人的文字,道盡面對老病死也可以很樂觀。在照護與陪伴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什麼是幸福的老年,怎樣是讓人精神振奮的看護,還有開朗快樂的熟齡生活。他在本書中分享他化苦為甘的經驗,和一如過去的「洋七流」式人生哲學與生命智慧。







作、譯者介紹

作者

島田洋七



1950年生於廣島,本名德永昭廣,1957年與島田洋八組成B&B,奪得NHK相聲大賽最優秀新人賞,是掀起1980年代日本相聲熱潮的旗手。中小學時代在佐賀度過,《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描寫少年時期和外婆在窮困的生活中如何以樂觀的態度共度溫馨、快樂的時光,並以「一人一萬日圓」的方式,募集到一億日圓將佐賀阿嬤的故事拍成電影。目前因為照護岳母而遷居佐賀,但仍活躍於電視、舞台劇、演講活動等。其他著作包括《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媽媽,我好想妳》、《我的老相好:佐賀的超級阿嬤特別劇場》(先覺)、《佐賀阿嬤給我的人生禮物》、《阿嬤我要打棒球》(平安文化)和《佐賀阿嬤的超元氣料理》(時報),日文版系列作品熱銷超過五百萬冊,中文版也銷售達百萬本。



譯者

陳寶蓮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曾任東吳大學日文系及輔仁大學日文系夜間部講師、中國時報編譯,目前為專業日文譯者,譯有《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媽媽,我好想妳》等書。



部落格「晴天譯樂園」:http//bijinluck.pixnet.net/blog





目錄



推薦序1∕我可以見證他是對的! 薇薇夫人



推薦序2∕從「佐賀超級女婿」到「全球安老島」 孫中興



推薦序3∕怕死 李亞



推薦序4∕越老怎麼可能越快樂 小野



自序∕照顧岳母有感而發的「幸福老年」



第1章 不勉強、活力旺盛的洋七式「搞笑照護」 28



遠距離照護很辛苦 30



丟掉虛榮,坦然說「我在做看護」 33



做看護的人要先以自己為重 36



交談就是人生 38



照護也讓生活更活潑 40



對照護者說「了不起」比說「真辛苦」要好 42



不要獨自扛著照護的工作 44



不可對病人說「不要緊吧?」 45



跟病人說話會產生奇蹟 49



笑是最好的特效藥 51



孝順的孩子不會變壞 54



製造一點未來的希望 56



利用養護機構也不壞 59



照護者也要有慰勞自己的時間 61



既然要照護,就以「自然」為基本 64



照護可以加深家人的情誼 66



光是露個臉,就能讓病人安心 68



透過照護而有所「發現」 70



這才是有家人的好處 72



照護工作滋生的夫妻對話 74



居家照護和送養護中心,哪一個比較好? 77



選擇養護機構的重點 79



參加看護的聚會 83



照護者不能是完美主義者 85



第2章 人生越老越快樂 88



每日好東西五十歲以後的人生是禮物 90



任何人都要嘗試的「年老」笑法 91



佐賀阿嬤的健康法 93



年紀增加,其實很不錯 95



鼓勵年老時的樂觀思考 97



我的健康管理、散步的樂趣 98



吹牛不會變癡呆 101



六十歲後,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103



要防止癡呆,過過鄉下生活如何? 105



我想變成這樣的老人 108



最好和「老」成為朋友 110



藝人對於老的自嘲 114



老人以病自傲也不錯 117



藝人看起來年輕的原因 120



「老」是搞笑的寶庫 122



老年人的好,必須讓孩子們知道 125



年老也不可自我貶抑 128



第3章 笑著過「老後生活」的訣竅 130



年紀大了,想的不是十年後,而是三天後 132



開朗享受老年的想法 134



心靈富裕、才會幸福 136



退休後跟太太學做菜 139



錢都花光,不要留下 143



六十五歲後,最不需要學歷和頭銜 144



教你夫妻美滿的秘訣 146



婆媳問題靠「奉承」解決 149



晚年才要去做未曾體驗的事情 151



有人為我擔心,才能活下去 154



人不論幾歲都能挑戰新目標 158



為自己而活 160



不是「晚年」,而是「退休」以後 162



第4章 要迎接甚麼樣的告別 166



死亡和每晚睡覺相同 168



以「漲潮出航」肯定人生的心情 171



在「臨死了還幹傻事」的聲音中死去最棒 173



不要去想怎麼死 177



母親的遺囑 179



關於癌症告知的一點想法 182



活在心中的人 184



死的時候沒有依戀不捨 186



把小幸福感覺成大幸福的能力 187







序文、前言

自序

自序



照顧岳母有感而發的「幸福老年」



一切始於十年前深夜的一通電話。



「媽昏倒了......」



佐賀那邊來電通知我們岳母腦中風,陷入危篤。



從那時候起,我參與了「照護」工作。不過,在最前線辛苦的是我太太。



太太頻繁往返埼玉自宅和佐賀的醫院。她不在家的時候,當然由我和孩子一起分擔家事,精神上全力支持。



我有空的時候,也會去佐賀探望岳母,幫忙照護。身為藝人的我,能做的就是專心搞笑,讓病房的氣氛活潑開朗。



這種生活邁入第八個月時,太太的勞累達到巔峰,體重銳減,不禁脫口而出:



「佐賀要是近一點就好了。」



我當下認定,我們這種生活「已經到達臨界點」。決定把家搬到佐賀。本來我就計畫六十五歲以後要到佐賀終老,現在只是時間提前而已。



我立刻找地建屋,一年後正式搬到佐賀。



新家距離岳母住的養護中心有十五分鐘車程,往返輕鬆。太太當然不用說,我回佐賀時,也隨時可以輕鬆去探望岳母。



這樣直接面臨親人的照護後,讓我產生很多想法。



對病人來說,甚麼樣的照護最好?又如何讓家人不會筋疲力盡,能夠積極有勁地照護病人?幸福的老年又是甚麼樣子?



本書是我透過照護岳母而思考的「老年論」。我明年也將六十歲,這已不是與己無關、而是設身處地的問題了。不過,還不到迫切的地步。



照護和年老,本來就不是沉重的主題。



佐賀的超級阿嬤八十歲時說:



「五十歲以後的人生像是禮物,我已經多活了三十年,感恩哪,哈哈哈。」



沒錯。年老真的是件好事。照護工作也真的值得驕傲。



這本書也會提到超級阿嬤的教誨,彙集如何迎接開朗幸福老年的啟示。



如果能讓照護父母的人、即將迎接老年的人,以及年老的人看過本書之後,稍微感到寬心,我將感到無比欣喜。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

商品網址:

【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推薦,#GOODS_NAME#討論,【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比較評比【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開箱文,【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越老越快樂】(2書)部落客

瘦身減重,保健養生,醫藥疾病,語言學習,英語學習,日語學習,韓語學習,其它語言,字辭典,專業考用



BAE41BDDB38598A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好東西 強檔特價
    全站熱搜

    tln75rh99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